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政策(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1 05:23:18【】0人已围观

简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什么?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這三大政策都是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屈辱的外交政策的否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

這三大政策都是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屈辱的外交政策的否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收回了長期被帝國主義者控制的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經濟利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跪倒在地上辦外交”的局面。

(2)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3)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950年2月,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蘇聯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同盟關系,在國際社會樹立起獨立自主辦外交的良好形象。(4)1952年10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的37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號召亞太地區和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反對美國的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是什么?

在新中國誕生前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新中國建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所謂“另起爐灶”,是指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所謂“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先要徹底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清除其在華的殘余勢力,然后再與之建交;所謂“一邊倒”,即宣布中國要站在以蘇聯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戰線一邊,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世界和平。對這三大方針的形成過程及歷史意義,學術界已有較多研究成果,本文在這里將著重探討這三大方針與獨立自主之間的關系。

獨立自主是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之一,但對于一個曾經喪失獨立自主地位達百年之久的中國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進入近代,中國遭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屢次侵略和長期掠奪壓迫。中國人民雖歷盡屈辱和苦難,卻從未屈服。經過百年奮斗,終于掙脫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奴役,重新站立起來。正因為中國的民族獨立來之不易,所以更顯得珍貴和神圣不可侵犯。正如鄧小平在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所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①(《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人民網·時政·時政專題·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2001年4月29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是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顯著特征。它具體包括兩個基本方面:

一是“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對內即指國家享有依法按照自己意志、獨立自主地處理內部事務的最高權威,包括獨立自主地選擇其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制度的權利。對外即指中國有權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對外政策和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并參與國際事務。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國的內政外交。

二是中國不做他國之附庸,也決不接受任何別的國家或政權、勢力或集團的奴役、控制、支配。中國主張國家之間無論大小、貧富、強弱,其主權都應該是相互平等的,而且都有權平等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的外交不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為代價,首先是不以犧牲或損害國家的獨立自主權利為代價。從這兩個方面再次審視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我認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大方針,都是以獨立自主為根本出發點的,是獨立自主原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要求。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么?

第一階段:建國時至1978年。

這一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尚實行配給制,采用計劃經濟制度。外貿局限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農副及礦產資源型產品構成了出口商品的主流,貿易關系受制于外交政策和國家關系的變化。對外貿易主要被看作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建國初期,中國出口商品以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80%,反映出中國當時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水平。隨著國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輕紡產品成為主要出口商品,重工業產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但直到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高達53.5%。進口商品結構方面,舊中國以進口消費品、奢侈品為主的狀況得以改變,生產資料在進口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每年占總進口的80%左右。按照“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經濟建設方針,這一階段中國在利用國外資金為本國經濟建設服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和實踐。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前期,亞非拉越來越多的國家贏得民族獨立,新中國廣泛建立、積極發展同這些國家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貿易關系,簽訂政府間貿易協定,開展易貨貿易、邊境貿易、記賬貿易、現匯貿易等靈活多樣的進出口貿易,與此同時,還向這些國家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此外,中國內地始終堅持對港澳地區長期穩定供貨的貿易政策,即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也保證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同時經港澳的轉口貿易也成為打破西方國家封鎖的突破口。

為了補足國內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中國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推動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特別在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由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轉向日本、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到1965年,中國對西方國家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對外貿易遭受嚴重干擾破壞而出現較大曲折起伏。70年代初,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外關系迅速改善。中國同日本、德國、美國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對外貿易重新獲得恢復和發展,西方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技術引進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下,中國在70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的醞釀和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1978年至1990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嘗試

伴隨著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更為靈活的貿易形式,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海外投資與經濟特區的創辦,為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業制成品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實踐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國家對外貿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外貿體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促進了外貿發展。1978-1991年,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長到1356.3億美元,其中出口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18.4億美元,進口由108.9億美元增長到637.9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6.6%和14.6%。

為吸引資金、技術、設備,拓展國際市場渠道,創造外匯收入,同時增加就業機會,1979年,國務院批準在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80年代中期,國際產業結構出現了新一輪調整和轉移,為了抓住這一有利形勢,國家進一步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為重點、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加工貿易使中國成功地承接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帶動了國內工業發展,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外貿出口由初級產品、資源型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了出口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1991年,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77%。市場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國、歐共體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貿易伙伴,而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份額則大幅下降。

1979年開始,中國陸續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在進出口管理與經營政策、外匯政策等

很赞哦!(7253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四川乐山金口河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