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好處(世界油氣貿易如何?)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5 05:54:31【】4人已围观

简介俄宣布中國采購俄天然氣將可用人民幣支付,中俄是如何簡化結算互利共贏的?中俄簡化結算互利共贏就是去美元化,改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不難發現,美國的對外制裁固然兇狠,但在面對同樣體量不俗的大國、尤其是世界級

俄宣布中國采購俄天然氣將可用人民幣支付,中俄是如何簡化結算互利共贏的?

中俄簡化結算互利共贏就是去美元化,改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

不難發現,美國的對外制裁固然兇狠,但在面對同樣體量不俗的大國、尤其是世界級大國時,往往很難起到將對手“鎖死”的效果。

僅從表面上看,美國把俄羅斯提出了以美元為主導的SWIFT結算體系,讓俄羅斯難以再由這一體系同他國做生意,但中俄隨機應變,轉而使用各自本幣進行結算,干脆就徹底脫離SWIFT體系直接交易。如此一來,反而能讓美國難以對中俄兩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實施干預和影響。

也就是說,看似是美國把俄羅斯踢出了“游戲圈”,但俄方卻趁機剝離了美元帶來的影響。

在中俄這兩個世界級大國的大宗交易中,原本以美元支付的時代,使得美元可在巨大的流通體系中流動,并讓美國從中獲利,這就是SWIFT結算體系的一大效果,即便美國什么都不做,也能從中獲取好處。而現在,美國超發的美元就只能爛在自己手里,無法再參與大宗國際貿易,對美利堅也是一大損傷。

事實一再證明,肆意打壓、制裁和圍堵他國,永遠是一柄雙刃劍,你制裁得越狠,扎回自己身上的刀就越多。

另外,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油氣又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需要的東西,即便歐洲老客戶不買,他們也不愁賣。

原本打著趁此機會鎖死俄羅斯能源出口,搶占俄能源市場的美國,這回不僅不可能如愿,其引以為傲的美元霸權地位也將持續受到沖擊。

除了中印等亞洲國家和俄羅斯的能源交易穩定不受影響外,口頭上放狠話表示絕不進口俄氣的歐洲國家也都在想方設法地繞過制裁,從第三方國家進口天然氣,當然,價格也比他們直接從俄羅斯進口貴的多,不過這是他們自找的。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世界油氣貿易如何?

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石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石油日益成為全球性商品,對其進口依賴的國家極為廣泛。無論從交易數量還是交易金額來說,石油貿易都是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貿易。由于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地理分布上極不平衡,因而,世界石油工業從一開始就成了一種國際性極強的行業,大部分原油都需要進入國際市場,這也使石油貿易成為一種必然。

世界石油主要供應地在中東、原蘇聯、西非、中南美洲、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而主要的石油輸入國為美國、歐洲和日本、中國等國家,其中僅美國2005年的原油進口量就達到5億多噸,而日本石油供應主要依靠進口來解決。

世界天然氣貿易主要有三個較大的市場,即歐洲、北美和亞太。2000年全球天然氣貿易總量達商品總量的20%,約4300多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分別占15%和5%。

國家原油進口(百萬噸)原油出口(百萬噸)美國500.71.9加拿大46.581.8墨西哥—97.4中南美32.7109.6歐洲524.738.1原蘇聯地區—276.6中東10.2862.9北非8.9122.6西非2.9208.7東南非27.312.4澳大利亞24.37.2中國127.16.7日本210.4—亞太其他地區369.546.3

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原油貿易量(據BP能源統計,2006)

全球天然氣貿易中管道天然氣出口最多的是原蘇聯地區,占45%;管道天然氣進口最多的是美國和德國,分別是25.6%和23.1%;液化天然氣出口最多的是印尼,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3;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最大的是日本,占世界貿易總量的56.68%。

總的來說,近年來天然氣需求量平均年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2004年增至3.3%,2005年增長率為2.3%。今后還將進一步增大,預計天然氣需求量在2010年將達到29000億~31000億立方米。

今天,世界油氣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里海的原油開始流向地中海地區,里海的天然氣不久將開始向西輸送。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都計劃建設通向日本和中國的長輸石油管道,加拿大正在擴建出口管道以擴大對美國的石油出口。隨著液化能力的擴大、運輸船運力的增加以及進口終端陸續投產,液化天然氣貿易迅速增加。石油產品的貿易也將出現重大變化,目前的主要原油出口國都將擴大煉油能力,成為國際貿易油品的新來源。

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2001—2025年歐佩克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石油日出口將增加1800萬桶以上。到2025年,僅中國就將從中東產油國日進口石油660萬桶。同期,北美洲從海灣進口的石油將翻番,而增加的石油進口將主要來自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尼日利亞、安哥拉及其他非洲產油國,油品進口的增加將主要來自加勒比海盆地的煉油商。由于北海的產量減少,西歐的石油進口將增加且主要來自歐佩克產油國和里海地區。全球天然氣貿易正在加速增長。液化天然氣貿易量將從2003年的1690億立方米增加到2030年的634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到2030年世界的天然氣液化能力將增加2.86億噸,需要投資430億美元。屆時,液化天然氣進口國需要4130億立方米/年的再氣化能力,估計需要170億美元的投資。

液化天然氣貿易需要247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平均容量是13.7萬立方米。美國、中國和印度迅速參與液化天然氣貿易,這將推高液化天然氣的價格。

世界油氣貿易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世界油氣貿易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石油商品交換活動。

廣義的國際石油貿易包括國際原油貿易、國際石油產品貿易和國際天然氣貿易。狹義的國際石油貿易只包括國際原油貿易和國際石油產品貿易。

由于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的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世界石油工業從一開始就成了一種國際性極強的行業。國際石油貿易的發展與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國際石油貿易可以簡單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20世紀初,美國石油工業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美國將大量多余的煤油、汽油等產品向歐洲各國輸出,開始了早期的石油產品的國際貿易。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原油在國際貿易中并不占重要位置,原油大都在產地先加工成石油產品再出口。當時,美國石油產量一直占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美國是世界所有石油產品市場最重要的供應者,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

(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中東地區的廉價石油大量開發,中東石油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由20世紀40年代的5%迅速增長到50年代的17%以上,而美國石油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于1953年下降到50%以下,再加上美國國內需求成倍增長,美國在50年代末已經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因此,國際石油的主要出口中心開始從墨西哥灣轉向波斯灣。與此同時,各大石油公司轉向石油產品消費地區建煉油廠,原油的國際貿易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大宗商品。但是在1960年以前,國際石油貿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美英為首的大石油公司壟斷原油生產、儲運、煉制和銷售,并掌握定價權。

(3)從1960年到1980年,國際原油貿易供需雙方的力量對比逐漸發生了本質變化。1960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發起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旨在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并以最有效的手段維護成員國的利益。此后,該組織成員國擴大到10多個產油國。產油國政府對外國石油公司實行國有化政策,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與國際大石油公司抗衡,OPEC的控制能力逐步增強。而在此期間,美國石油市場及美國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59年開始限制石油進口,到1970年以后由于國內原油供應不足而在1973年開放美國石油進口市場,依靠從中東進口原油。這就為阿拉伯產油國利用“石油武器”進行政治斗爭提供了條件。1973年10月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石油商品政治化”前進了一步。1973年,OPEC的產量占世界石油總產量一半左右,完全奪得了石油定價權,并在此后的十幾年里,一直是國際石油貿易的主要供應方。

(4)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70年代的油價猛漲引起世界石油需求量的減少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產量迅速增長,石油市場出現供過于求,世界石油貿易轉向現貨貿易和期貨貿易。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控制能力有所減弱,國際石油貿易出現了多方制衡的局面。

關于美國石油出口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并不一定就表明美國在走下坡路,當經濟不景氣肯定是影響這一變化的因素之一。我們還應該考慮美國國內能源形勢的新變化。

由于美國經濟是傳統的面向世界市場的開放型經濟,當自給有余時大量出口;在國內石油不能滿足供應且總體成本越來越高時,就大規模地將投資和經營向國外轉移,以獲得利潤并滿足國內供給。這就是你所謂的下坡路。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直接反映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發生了變化,間接反映了美國能源消費格局的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與經濟、技術有關。由于基礎設施完善,加上多數氣田離用戶并不太遠,美國天然氣的利用率較高。同時,美國把減少對國外石油依賴相當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國情咨文中就強調了這一點。“擺脫對石油依賴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學技術⋯⋯通過開展乙醇、燃煤電廠、太陽能、風能技術以及核能領域的研究。這也側面說明資源不是戰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學技術也能提供戰略武器。

美國國內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仍然放慢,對石油產品需求不足,必然影響美國對石油產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進口。同時,美國煉廠剩余的煉油產能只能進一步地依賴出口市場,這樣必然會對世界能源市場供應產生影響。當然,美國目前的出口狀況僅反映了美國短期的能源市場變化。未來15年到20 年,美國的原油處于凈進口國量地位,這一根本格局仍將難以得到改變。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很大,而其國內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量。

受影響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內還不好判斷。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國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進而控制東石油以及中東石油運輸線。滿足自身的石油需要,還主導了國際石油價格。美國控制中東石油,就是想把歐盟、日本等盟國的能源需求操控在自己手上,然后可以抑制它們的經濟發展,以保住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利用伊拉克戰爭打擊歐元,以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

我國高調支持歐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歐元能與美元抗衡,同時希望加強中國同歐盟國的合作。

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打破了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利好局勢。此次危機已波及全球,并且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影響極其嚴重,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一次危機;從影響的深度來看,已造成三大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并且預計衰退將持續。從發生的原因來看,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體系內部的危機,由于金融體系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此次對于金融體系的摧毀性打擊,將導致市場化融資和信用體系的重新建立;危機將重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話語權之爭,世界經濟、政治、金融、貨幣等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覆蓋全球的油氣貿易與儲運

世界石油消費國和產區的不一致性使國際石油貿易成為必然

世界范圍內每年有數十億噸的石油進出口量,使得石油貿易成為當今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貿易

海運和國際輸油管道是世界石油進出口運輸的主要方式

由于主要的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所以大部分的石油運輸是經由海洋運輸來完成的

石油資源儲備的概念早在20世紀初就曾提出,為了保證石油供應安全和穩定,各國和石油公司都加大了對國家

很赞哦!(29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山东德州德城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