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漂泊海外百年,7根石柱文物回歸圓明園!(博物館之城之四 國博拾珠-來國博不看這18件就等于沒去)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0 04:35:32【】2人已围观

简介博物館之城之四國博拾珠-來國博不看這18件就等于沒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家都簡稱它為“國博”,位于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隔著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對稱。對于一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米,參觀面積近7萬平

博物館之城之四 國博拾珠-來國博不看這18件就等于沒去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家都簡稱它為“國博”,位于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隔著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對稱。

對于一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米,參觀面積近7萬平米的世界單體最大的博物館,48個展廳,3個常設展廳,不少于8個專題展廳,多個國內外的臨時巡展,除了100多萬件藏品的,還有機會看到國外博物館的藏品,所以想要一次就能看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位于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和北廳的“復興之路”是以1840年為分界,分開展示中國的 歷史 各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的文物藏品。其他展區的專題展廳是按照領域不同劃分來特別展出的。即使是走馬觀花也不能錯過以下18件“國家寶藏”,否則就等于沒有來!

一,人面魚紋彩陶盆,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在新石器時代,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二,陶鷹鼎,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958年陜西省華縣太平莊出土。

鷹陶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陶鷹鼎的整體造型為一只蹲著的老鷹。鷹的前胸為鼎腹,飽滿粗壯,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敦實有力的兩足與寬扁下垂的鷹尾,構成陶鼎的三個支點,穩定地撐柱于地。兩翼微微撐起,圍過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配上鷹頭部的大眼、利喙,使這只鷹顯得威風凜凜,桀驁雄猛的氣勢。

仰韶文化多為彩陶的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并曾經在1993年時的洛桑申奧展覽會上,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之一。

三,玉豬龍,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玉豬龍由一整塊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身體呈C字形。它的鼻子前伸,并向上翹起,嘴緊閉,有2個并排的鼻孔,雙眼突起,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方格網狀紋。龍頭之上是21厘米的長鬃。似有豬首特征,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如果從龍身上的空穿過一根線吊起來的話,龍嘴與龍尾正好在一條水平線上,也就是說,這個空正好開在了玉豬龍的平衡點上。

四,后母戊青銅方鼎,距今3000年的商晚期青銅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殷墟遺址出土。

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的造型方正,鼎身四壁和足部都裝飾有饕餮紋,鼎耳裝飾有魚紋和虎食人紋。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是目前發現的最重的中國古代青銅器。

有意思的是,這個國之重器卻是“一只耳”。原來在發現這個方鼎的時候,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之中,當時被發現者鋸掉了兩個鼎耳。新中國成立之后,卻只找到其中的一只。1959年,博物館決定聘請山東博物館修復青銅器的大師潘承琳,根據殘存的鼎耳仿造了一個“假耳朵”。也就有了現在的被復原的方鼎。

五,四羊銅尊,距今3000年的商晚期青銅器,1938年湖南省寧鄉市出土。

銅尊的上口最大徑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銅尊是祭祀用品。整個器物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銅尊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四角各塑一只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尊四面正中即兩只羊的中間,各一只雙角龍首探出。

銅尊出土于時正處在抗日時期,在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銅鼎被炸成了20多塊。之后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只木箱內,十幾年無人問津。1952年,新中國文化部派人找到了這個破碎的寶貝。2年后,經過文物修復大師張欣如的4個月的努力,終于成功修復了。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六,利簋,距今2700年的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零口鎮。

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上圓上方,腹部和方座的紋飾以饕餮紋為主,四周裝飾有夔龍紋、蟬紋和云雷紋。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七,瑯琊刻石,距今2200年的秦朝晚期,原立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瑯琊臺。

瑯琊刻石是秦代的一處摩崖石刻,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刻有497字,前289字記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后208字記錄李斯、王綰等隨從大臣的名字及議立碑刻的事跡,所以又稱“始皇頌詩”;后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刻有79字,記錄了李斯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所以又稱“二世詔書”(一個是現世自嗨,一個是后世拍馬屁的)。

傳為李斯所書,屬小篆書法作品,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有記載北宋時期,前半部分就已經消失了。清朝時期后半段的刻石也開裂,最后碎落一地。后來輾轉各地,最后在1959年移置到國博的前身“中國 歷史 博物館”直至今日。

殘石高132.2厘米,寬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存13行87字。

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巡游留下的刻石絕大多數都已消失,只剩2處,瑯琊刻石是字數最多的一塊了。

八,金縷玉衣,距今2000年的西漢,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

這件金縷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絲2567克,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是河北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盜掘中被火燒過,這件玉衣是受過焚燒后的劫余之物,

金縷玉衣是漢代特有的、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由于其價值連城,使得許多漢王帝陵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 歷史 上消失了。

九、青瓷蓮花尊,距今1400年前的北朝北齊,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同時一共出土了四件青瓷蓮花尊,分別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和河北博物館。

青瓷是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蓮花尊器型為早期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從留存至今的十余件器物來看,均是器形高大。這尊蓮花尊高59.5厘米,口徑12.2厘米,底徑20.2厘米。長頸直口,外沿飾一對橋形耳,溜肩,頸、肩部有六個雙系環耳。貼塑六團花,六獸面紋,器身以多層仰、俯蓮瓣堆雕。器蓋雕飾蓮瓣紋。

浮雕蓮瓣是蓮花尊的重要造型特征,俯視時向外伸展的層層蓮瓣宛如盛開的蓮花,其形狀如曼荼羅壇,且與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

青瓷蓮花尊大多出自墓中,應是帶有宗教意義的隨葬品,很可能用于安放靈魂,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受輪回之苦,可以認為蓮花尊是佛教和中國靈魂觀念結合的產物。

十,安濟橋石欄板,距今1400余年的隋代,1953年河北省趙縣出土。

安濟橋又名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后代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

欄板長方形,兩面雕龍。正面雙龍周身鱗甲,身體相向似鉆透欄板,頭相背,前爪互推。背面雙龍相對而馳,身體交纏,后肢撐地。

該欄板是修復安濟橋時從淤泥中清理出來的。當時一共挖出大小橋石1200余塊,但拼接較為完整、有雕刻和銘記的石塊不多。其中,各式雕龍欄板7塊,本欄板是其中之一。

十一,彩繪浮雕武士石刻,距今1100年前的五代后唐同光元年,1994年河北曲陽王處直墓出土.。

這件彩繪武士像,高113.5厘米、寬58厘米、厚11.7厘米,是鎮墓石刻。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在一塊長方形漢白玉上,身著鎧甲,手持寶劍,頭頂鳳翅盔,腳踏似牛怪獸,頭頂含珠鳳鳥,雙手扶劍,劍尖直指怪獸口中的荷花,該形象取材于佛教中的護法天王。其藝術風格上承唐代之遺韻,為研究古代繪畫、雕刻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此石刻的墓主人王處直,生前官拜唐代、后梁的義武節度使,節制易、定、祁三州,為河北地區的重要藩鎮將領。其養子王都發動兵變,把王處直軟禁,最終憂憤而死。王都為了挽回名聲,遂為養父修筑了一座豪華大墓。此石刻原本是鑲嵌在墓門后的甬道一側。1994年5月,王處直墓被盜。2000年,這件被盜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歸還中國。

十二,木雕觀音菩薩坐像,距今1000年的宋代晚期,2005年從海外收藏家收購回國的。

坐像高兩米,保存完整。菩薩頭戴高花冠,面目清秀,柳葉彎眉,雙目微睜,嘴唇稍抿,大耳垂,兩頰豐滿,略帶笑容。神態端莊安詳,好似進入了無我的境界。

坐像的回歸,不僅成為國內博物館收藏的體量最大的宋代木雕,同時彌補了國內宋代木雕的空白,在具有很高的 歷史 價值的同時,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十三,雙鳳麒麟紋石刻,距今700年前的元朝,1966年北京市樺皮廠西部明代城墻墻基出土。

該石雕長105厘米,寬120厘米,厚13厘米,畫面主體使用了四連弧的開光裝飾形式,中以纏枝紋襯托雙鳳戲珠圖案。雙鳳頭如錦雞、嘴如鸚鵡、身如鴛鴦、翅如大鵬等體征都一致,但有兩處不同:一處是下方的鳳頭上有像靈芝一樣的冠和縷束狀的頸羽,而另一只沒有,第二處是下方的鳳有五條浪草紋尾羽,而上方的鳳是卷草紋尾羽,這應該是雄性和雌性的區別。開光之下是兩只追逐嬉鬧的麒麟,背景是海濤紋。石雕兩側以纏枝紋為裝飾。

此石刻布局美觀大氣,手法純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藝術中的精品,應該是皇宮或皇家園林中的丹陛石。

十四,孝端皇后鳳冠,距今400年的明朝萬歷年間,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

鳳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徑23.7厘米,重2320克。鳳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絲帛為面料,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只點翠金鳳,后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后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此冠共嵌未經加工的天然紅寶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顆。

鳳冠上除了五顏六色的珠寶外,尤其吸引人的還有就是點翠的部分。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首飾制作工藝,就是用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再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被取過羽的翠鳥往往很快死亡。

這項殘忍的工藝,在1933年隨著點翠所用的翠鳥羽毛的絕市,中國最后的一家點翠工廠終于關閉,點翠也由燒藍工藝所取代。

十五,“皇帝之寶”玉印,距

很赞哦!(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广西玉林北流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